位于丰城、崇仁二县市交界处的三山乡流坊村西北,是崇仁的第三高峰。罗山山脉的主峰,方圆28平方公里,海拔962.5米。相传,古时山顶有一小池,终年不涸,曾取名池山。到了晋代,有一个名叫罗文通的道士在这里隐居学道,积极筹款建庙,其中有谌母殿、观音殿、真君殿,一时香火鼎盛,朝客如云。罗文通死后,他的弟子们就将池山改为罗山。唐天宝年间,更名崇仁山,不久又复称罗山。因罗山高挺峻拔,山上常年云雾缭绕,有诗赞曰:“青山藏古庙,飞瀑空峪啸,村在云中立,花在雾中笑。”故罗山也称“雾山”。这里山青水秀,人文、古迹、寺殿与自然交相辉映,可以和庐山相媲美,故在赣东享有“小庐山”的美名。
从罗山脚下的殿上村步行上山,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茶园,一直延伸到半山腰,足有五六百亩。这里生产的“罗峰茶”,曾被评为全省八大名茶之一。
游客可从四面上山,所见风光各不相同,真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东面上山,可见三山古庙,该庙历史久远,重修于清咸丰十一年,传说这座山峰是美女化身,庙址位于美女肚脐,香火旺盛。从这里登山,还可瞻仰宋代地理学家、文学家乐史墓和元代理学家吴澄墓。
从西面上山,景点甚多,可欣赏地形与意境天然巧合神似的“金钩钓鲤”;击之恰似木鱼声的“木鱼石”;址境神似仙女抬轿的清代水利专家陈凤翔墓;人往石上一靠,累意和腰酸即消的“撑腰石”;水味清甜、张力大、比量重,冬暖夏凉的“墓坑泉”;古木参天,溪水风车的“风车江”山;落差20余丈,极为壮观的“大罗山殿飞瀑三叠”。其中最为美丽的是西南的“秀谷飞瀑”,分三叠,上叠悬崖直泻清潭,中叠下跌水池,下叠流落深涧,举目远眺,宛如银河倒挂,抛珠溅玉,气势澎湃,其壮观、美丽一点不亚于庐山瀑布。游人登上“望仙峰”,近可观崇峰叠恋,四周群山旷野,沟壑分明,宛若仙境;远可眺曲折如带的滔滔赣江水,视线可及丰城市区和崇仁县城,是登高观景最佳点。
从南面上山,可欣赏风光无限的“仙人洞”,它是一个天然岩洞,像高大的石屋,高4米,宽10余米,长12米,地面平坦,可容百人休息,两侧均有小洞,岩石多姿,深不见底,形似龙头滴水。洞外怪石平台,悬空10余丈,登高俯视,万山尽收眼底。
从北面上山,可欣赏洞穴圆似龙眼、阴流长达12华里,形似地龙的“龙眼窟”;以及状如“金壶洒酒”、一年四季不断的三叠山瀑布;还有天然形成、天工巧合的“狮子石”;像马鼻颤动吸气,奇特的“马鼻孔洞”;看日出最佳方位的“日出嵊”;此外还有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内塑四大天王神像的“横山殿古寺”;建于光绪年间,殿后古木参天的“集贤殿”;亦真亦传、现场印证的“杨九龙赶龙塞大港”神话传说等。
罗山的诸多美景仙踪,使得它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巴山并驾齐驱,成为县邑的代称。崇仁最早的县志就是由罗山人士磬沼罗鉴在宋嘉定三年撰就的《罗山志》,“因山志县”,记述全县自然、社会两大门类的遗文古事,直至明乐十年邑人黄中修成《崇仁县志》,罗山方渐失去它原有的身价。尽管如此,它的奇风异景仍令众多的游客为之倾倒。并留下许多诗句:
罗峰高列幛,图画倚天开。
翠壁断还续,苍烟往复来。
举头呈物色,对面隔尘埃。
卷舒疑错绣,凭虚接上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