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特产
首页 > 崇仁介绍 > 乡镇特产
航埠“书”字号打铁技艺

打铁,是我国民间各种工艺的第一工艺,因为打铁者不仅是各种民间工艺工具的生产者,还是我国早期各种生产工具的生产者,所以有称是“三十六行,打铁为王”。打铁者,又称“铁匠”或“炉匠”。即使酷暑盛夏,通红炉火逼出人油。寒冬腊月,铁匠依然挥汗如雨。据《明·天工开物》所载,铁分成生铁和熟铁,铁矿分为板状和砂状。经高温冶熔时,没有“炒”的称为生铁,“炒”过的称为熟铁。“炒”是古代工匠的传统手工艺。生铁熟铁混合熔炼成为钢材。所谓“打铁”,所指的主要是熟铁锻打技艺。

打铁是门需要聪明才智的技艺。俗语说“打铁无样,边打边像”,就是因为各种铁器不同使用需要而形状各不相同,生产的还要符合当地生产和生活习俗的需要器具,如:农具镰刀、锄头、建筑上所用的码钉、家具用的合叶、门扣,还有养蜂人用的蜂刀,都是老百姓生产、生活所需的器具。“炉火纯青”,是指铁匠之中掌握火候最难。选料、抛钢、烧料、锻打、冷锤、定型、淬火、回火、泽油等讲究门道,还有的“秘不外传”的工序。



早在80年代航埠镇航埠街最多时有12家铁匠铺,现今只有黎书生和黎锦生两兄弟一家以打铁为生。黎银贵,80岁,1938326日出生,10岁跟航埠街的吴氏学习打铁,还到临川县秋溪乡洪坊村学习打铁技艺。大儿子黎书生,19641118日出生,小学文化,1979年开始学习打铁至今。二儿子黎锦生,19711125日出生,小学文化,1985年开始学习打铁至今。为村民打造日用铁制品及修补农具。铁器是“五金”之中最普及实用的生活必需品。

兄弟俩对家传的打铁手艺,十分珍惜,一直持之以恒,三十年如一日,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凌晨五点,便开始工作。原来的产品种类十分丰富,有500余种,从农具到工艺,从生产到生活用具一应俱全。随着现阶段工业水平的提高,镰刀、鑗等器具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黎氏两兄弟的手工产品尚保留有100余种。兄弟俩一直本着诚信为本,质量第一的原则,精益求精,像父亲一样创立了自己的品牌,黎书生取自己名字中的“书”字创立了“书”字品牌菜刀,高付出、高质量,给也兄弟俩也带来了同等价值的回报。所生产的菜刀的价格是市场上同类产品的34倍,但销量还是供不应求。县城各大饭馆酒店80%用的是他哥俩打造的菜刀,一般家庭都舍不得买,都说航埠菜刀贵。随着网络的普及,兄弟俩的菜刀,渐渐开始远销新疆、深圳、上海等地。

为区别与其他家打铁铺子的质量,在80年代末已是当地响当当铁匠的黎银贵老人,在自己的所有制作产品中,特意打上“银”字,有点像现在的注册商标,现老人虽已到耄耋之年,但身体还算硬朗,只是耳朵有点背,对俩兄弟的手艺也是赞不绝口,看得出是自己的手艺得到了传承,并且青出于蓝,还胜于蓝,而感到高兴。

黎书生打铁技艺,不仅是出力气,其实也包含智慧诀窍,主要技艺之中,也有10道。如学徒进门,先学起炉灶,用泥土和盐制耐火。再学拉风箱、生炉火。拉风箱缓急轻重也要学一二年。选料、抛钢和烧料全凭眼力,铁料和钢料经选择后,在“趁热打铁”时嵌入再锻打,在炉火中煨烧程序也得学数年经验。但其中“煅打”是铁匠的主要技艺。当烧红的铁或钢材从炉中移动到铁墩中,要抢时间锻打,小件可师傅一人操作,大件要助手打大锤,仅数秒至一分钟左右就锻打成合适的形状,再放入炉中,烧红后再锻打,如此反复一气呵成。大一点器物要三人锻打,默契配合全神贯注才能得心应手。兄弟俩长时间的合作,配合的十分默契,两到三人锤炼过程中,都得听头锤的指挥,当头锤落在铁毡上时,三人就会停止锤炼。接下来的工序是“冷锤、定型”的细加工,虽然不用热火锻打了,但反复敲击、剪裁、锉平、修补等冷作技术也是铁匠本行。铁器“的最末三道,是“淬火、回火、泽油”。淬火是将成品再度回炉煨红后立即将需要增加坚硬度的部分沾浸清水、盐水或机油,这经验和窍门也并不能一下子学得会。回火的工序是锻打成品冷作完成之后再度放入200-300度摄氏炉火中加热,见火用最冷的水冷却,也能增加器物的硬度。主要特点是薄、轻、快。主要掌握洋火不能太大,要有适当的温度;粘接口的水要合适,澎口要精准掌握,最后是在铁器成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生产技术虽然被自动化取代,很多生产工具都被机械化打造,但铁匠打的东西,虽然比以往少了很多种类,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如菜刀,机械制造的菜刀,就是不如手工锻打的菜刀好使用。真正有生活品味,热爱传统技艺的人们,还是会不管价格多高,不远千里来购买,这也是传统技艺的价值所在.


版权所有:崇仁县山凤景区版权所有  备案号:赣ICP备20006708号-1
联系电话:0794-6369611  景区地址: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郭圩乡陈铁村
官网网址:http://www.crshanfeng.com